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号:538327
ISBN:9787562027980[十位:7562027986]
作者:刘进田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页数:269
定价:18.00 元
参考重量:0.330Kg
-------------------------
图书情况:正版二手旧书,绝不影响正常阅读!
绝无缺页少页,发货前再次检查,请放心购买!
* 内容提要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全面地体现和贯彻于其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中。在本体论中,三原则体现为"物质和意识"及其关系、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在辩证法中,三原则体现为辩证法既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又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工具。在认识论中,三原则体现为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反映论和能动性的对立统一、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图书目录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
二、哲学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与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最新成果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
二、运动
三、时间和空间
第二节意识及其对物质的依赖性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第三章实践和世界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和特征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多重分化和统
一、实践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和统
二、实践与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分化和统
三、实践与世界分化和统一密切相关原理的意义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第二节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第四节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二、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二、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五节现象和本质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二、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章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认识的结构与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三节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真理
一、真理及其特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二节价值
一、价值及其特点
二、价值评价及其标准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
三、真、善、美及其统
第八章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缺陷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第二节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二、劳动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
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四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九章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文明进步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的构成与特征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与特征
三、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
二、国体的含义及其实质
三、政体的含义及其实质
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文化的含义及其构成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与形式
三、社会观念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一、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十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五、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四节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一章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社会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一、人的本质
二、人的价值
三、人的权利
第三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社会形式
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后记
……
* 文章节选 *
(一)从自然基础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物质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意识的起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或转化。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向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的发展。反应特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形式,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地球大约形成于四五十亿年以前,地球在形成后最初的大约十五亿年中没有生物,无生命物质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随后出现的化学运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反应。无生命物质具有反应特性,反应特性是指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的位置、状态、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构成等来映现外界事物对其作用的特性。物体因外界事物的推动而发生位置移动(机械反应),液态水受阳光照射变为水蒸气、水中映月、镜中映花(物理反应),碳与氧化合变为二氧化碳(化学反应),这些都属于物质所固有的反应特性。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其中一部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一部分有机物又变化为原始生物。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生命的特征是同化异化、自我更新、遗传变异、自我繁殖。科学家们已经人工合成了尿素、结晶牛胰岛素、由124个氨基酸构成的牛胰核糖核酶、由126对核苷酸组成的DN**段等,证明生物起源于无生命物质。伴随着一部分无生命物质向低等生物的转化,反映形式也从反应特性发展成了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生物在与外界交换质量和能量、实现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基础上对外界事物的刺激的有选择的反应。葵花向阳,植物的枝叶的向阳性和根的向水性,动物的防御反射、食物反射和性反射等,都属于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它包含着感觉和心理的萌芽。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规律、生物和环境的矛盾、生物所具有的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使一部分生物进化成了高等动物。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其反映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动物外表分化出感觉器官,动物内部分化出包括中枢神经特别是头脑在内的神经系统,为动物感觉和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高等动物有感觉,并且在感觉基础上产生了动物心理。
* 编辑推荐与评论 *
暂无相关介绍
* 作者介绍 *
刘进田,西北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r价值哲学、法哲学和法文化研 究。主编、独著、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导 读》、《文化哲学导论》、《陕西省精品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材、著作12部。发表论文、文章80篇。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奖5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一国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课程10门。兼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